咨询热线:
联系我们

学院简介河池学院中国语言文学院(前身为河池师专中国语言文学系)建立于1978年,面向全区、全国招生。是一个以全日制普通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具有深厚人文学养,并以培养高素质、多能型写作人才、新闻传播人才、文秘人才和教师教育人才为优势和特色,着力于红水河流域民族民间文化、地方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在区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文科系。专业设置中国语言文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对外汉语、文秘四个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主要培养为21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服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写作、文秘、管理与公关、中国语言文学教学与科研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毕业生适宜到党政部门、事业单位、企业公司从事管理、文秘、公关和宣传工作;到文化宣传部门、文化传播媒体从事创作、评论、和新闻工作;到中学及有关教育部门从事语文教师、教学管理与教育科研工作。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本专业现为河池学院重点建设专业,具有一支教学实力较为雄厚、年龄结构合理、勇于开拓进取的教学团队。设有红水河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室和桂西北作家研究所。现有广西高校重点建设学科——文艺学学科、广西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文学创作人才培养基地、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桂西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资源研究基地,另有一门院级重点建设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两门院级重点建设课程(写作、文学理论)。培养高素质、多能型的写作人才是本专业的办学特色。2001年,本专业教学团队的教改项目“构建写作社团活动课程培养高素质多能型写作人才”荣获广西高校教学成果三等奖;2005年,本专业的教改项目“构建高校写作社团活动系统研究”获得广西教育厅A类立项;2008年,本专业的“高素质、多能型写作人才培养教学团队”被定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2008年,本专业的文学理论课程被定为广西高校精品课程。自本专业设立迄今,南楼丹霞文学社、堆云文学社等学生文学社团活动蓬勃开展,成绩显著,在区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继东西、凡一平之后,又有一批文学新秀如黄土路、何述强、班源泽、唐远志、田湘、牛依河、费城、寒云、谭壮满等在区内外文坛崭露头角,现在校学生每学期发表文学作品在300篇以上,另有大型文学网站红水河文学网为在校学生提供发表作品的园地和锻炼写作能力的平台。2004年,南楼丹霞文学社获得由广西教育厅、广西高工委等四个部门联合授予的“广西高校优秀社团”称号。2005年10月,《文艺报》曾以“河池学院文学教育呈异彩”的专题对本专业的办学特色进行了全面介绍,《广西日报》也就“河池学院文化现象”进行了专题报道。由该教学团队所指导的写作社团独具特色的发展现状,被学术界誉为“河池学院文学现象”。新闻学专业(本科)主要培养具备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悉我国新闻政策法规与宣传政策法规,能在新闻、出版与党政、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从事、记者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学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本专业于2004年设置,以开放办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聘请有广西师范学院靖鸣教授、广西文学杂志社社长兼总编罗传洲、河池日报社社长兼总编石锋、桂林日报社社长兼总编毛登峰等7位区内外著名专家、教授、、作家为该专业兼职教授。本专业以培养新闻“采写编评”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及写作人才为办学特色,在河池日报、河池电视台、右江日报、桂林日报、玉林日报、贵港日报等众多新闻传媒机构设有实习基地,每年利用广西举办的各种大型活动之机组织学生参与见习实践。本专业实习期为半年,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现办有《04新报》、《龙江时报》两个新闻刊物,为学生新闻习作提供采、写、编、评的实践园地。四年来,本专业成绩突出,多数同学活跃于校内各新闻、文学社团,在校期间每学期发表文学及新闻作品在200篇以上。本专业2008届毕业生在实习期间,人均发表作品40篇以上,以其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实际操作技能为新闻媒体等用人单位青睐。对外汉语专业(本科)为我系新办专业,将注重汉外双语教学,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和外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业人才;能在国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交流相关工作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对外汉语专业在世界“汉语热”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发展,以及广西-东盟“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形成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主要课程: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写作、英语(或一门东南亚语)听说、英语(或一门东南亚语)写作、计算机应用基础等。本专业需到国外实习一年,经费约二至三万元。学制4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招生科类:文史类文秘专业(专科)主要培养具有文秘专业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新闻、、出版等领域从事文秘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开设有秘书学、应用写作、公共关系、档案管理、现代管理学、办公自动化技术、现代汉语、文学基础、基础英语、传播学、社会学等主要课程。本专业于2007年设置,以培养办公室文秘工作实际操作能力及、管理等实用型人才及应用型写作人才为办学特色,并利用各种机会组织学生进行见习和实习,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中国语言文学系具有一支实力较为雄厚、年龄结构合理、治学严谨、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教学、科研和管理能力较强。现有教职工46人。专业教师41人,教辅人员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2人,讲师26人,教师中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35人。教授中有多位硕士生导师和广西社会科学院专家部专家;有多名教师为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广西写作学会理事、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聘请有中央民族大学前校长梁庭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吴炫教授、台湾政治大学唐翼明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戴舫教授、两位享誉国内文坛且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作家东西、鬼子以及凡一平、罗传洲、常剑钧、黄佩华、常弼宇、李约热等17位区内外著名专家、教授、作家为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设有文艺学教研室、写作学教研室、新闻学教研室、古代文学教研室、现当代文学教研室、外国文学教研室、语言学教研室等7个教研室,教学科研成果显著,公开出版的学术专著、古代类书、参编主编教材、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等书籍30多部。2003年升本以来发表各类学术论文700多篇,有区级以上科研立项13项,院级科研立项17项。有一位教授荣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自治区一等奖、国家级优秀奖;有一位教授荣获“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多位教师多次荣获自治区“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广西语言文字工作先进个人”、“河池市优秀教师”、“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本系2007年经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批准成立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红水河文化研究所”,并被授予使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图标。作为主要承办单位,本系多次举办全国、全区性的大型学术研讨会,如“全国黄庭坚学术研讨会”、“桂西北作家群研讨会”、“全国仫佬族文学研讨会”、“全国刘三姐文化研讨会”、“2008·广西文艺论坛”等,这些学术活动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30多年来,中国语言文学系为我国培养了4000多名普通本、专科学生和2000多成人本、专科函授生。他们绝大部分成为我区各级教育教学部门、新闻媒体和地方党政、企事业单位骨干,不少人在各行各业中做出突出贡献,如陈海伦、杨东甫为我区知名学者教授;东西(田代琳)、凡一平成为全国著名的广西青年作家,覃快乐、韦家珩成为著名记者,蓝治球成为广东肇庆市劳模及全市教师学习的榜样等等。在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过程中,中国语言文学系将坚持为人民办教育的宗旨,与人为本,提高质量,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为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供教育服务,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作贡献。中文系精品课程及课题1、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研究课题“特殊动词重叠格式综合研究”(贺卫国主持,谭为宜、覃觅、刘磊等参研:06QFYY001),2006-2009;2、广西教育厅科研立项课题“‘AB一AB’及相关格式研究”(贺卫国主持,覃觅、刘磊等参研:200605LX135),2006-2009;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汉语量词及其与指示词语相关性的类型学研究”(08CYY023),2007-2010。“外国文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研究与实践”课题2008年12月被立为河池学院教改立项项目(2008E223),课题负责人:邓国琴,参研:席战强、黄猛。获得学院资助经费一千元。1、“文学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2006年12月被立为自治区教改工程“十一五”规划第二批立项项目(桂教高教[2006]194号),时间:2006年12月—2008年12月。课题负责人:蓝利萍,参研:银建军、韦杨波、普列文、欧造杰老师。获得学院资助经费六千元。2、文学理论课程2008年10月被评为广西高校自治区级精品课程,2008年12月自动转为自治区级教改课题(桂教高教[2008]178号),时间:2008年12月-2011年12月。课题负责人:银建军教授,主讲教师:蓝利萍、邓伟龙、普列文、欧造杰;辅导教师:韦杨波、温存超、谭为宜、钟纪新、李琨、农迎春。得到课题经费一万元,学院配套经费二万元。1、“中国现当代文学”于2007年被立为院级重点学科,项目负责人:温存超,获得学院资助经费三万元。2、“世界文学视野下桂西北文学研究”课题2008年10月年被立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时间:2008年10月---2011年。课题负责人:李琨,参研:温存超、钟纪新、陈代云、彭丽熔。获得学院资助经费三万元。3、“广西本土文学资源课程群构建的研究与实践”于2009年4月被立为院级教改项目。时间:2009年5月-2012年5月。课题负责人:李琨参研:温存超、谭为宜、陈代云、农迎春。得到课题经费一千元。1.“构建高校写作社团活动系统研究”通过自治区科研项目A类立项时间:2005年9月26日署名:钟纪新、银建军、何述强、温存超、阳崇波项目时间:2005年9月到2007年9月项目编号:200512084批文号:2005A-H0022006年2月16日2.红水河流域歌谣文化研究时间:2006.01-2008.01主持人:蓝柯参与人:覃忠盛、莫瑞扬、钟纪新、韦杨波项目编号:200505226批文号:桂教科研2005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自筹)3.主编教材《实用写作程式化教程》获得“十一五”期间第一批广西高校优秀教材立项时间:2007年9月授予单位:广西教育厅批文号:桂教高教[2007]138号4.“高素质、多能型写作人才培养教学团队”被自治区教育厅确定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时间:2008年5月授予单位:广西教育厅批文号:(桂教高教[2008]78号)5.课题:世界文学视野下的桂西北文学研究时间:2008年10月27日授予单位:广西教育厅批文号:(桂教科研[2008]27号)6.课题:桂西北民族民间文学中的生态美学研究时间:2009年3月18日授予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文号:08FZW007完成时间:2011-11-27第一主持人:银建军参与人:钟纪新、邓伟龙、李琨、蓝利萍7.课题:整合民族文化教学资源,拓展写作社团诗意空间时间:2009年4月授予单位:河池学院人员:钟纪新、温存超、银建军、蓝利萍、阳崇波、周淑婷(一)《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与高校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2005年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B类立项课题(编号:040)(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与高校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河池学院教育科学B类立项课题(编号:2004B-E009)(一)《临桂词派及粤西词人群体研究》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软科项目)(编号:桂科软05111003)(三)《清代粤西女性词研究》河池学院人文社科A类立项课题(编号:2007A-H004)(四)《近代广西文学崛起之研究》河池学院2008年“引进人才科研启动费项目”(编号:2008QS-H016)(五)《明清神魔小说艺术研究》独立承担,河池学院2008引进人才科研启动费项目课题(编号:2008QX-H008)师资队伍全系有教授、副教授、助教、讲师46人其中教授6人银建军海虑太陈祯伟温存超谭为宜龙殿宝副教授12人彭丽萍韦家业蓝利萍钟纪新覃忠盛李琨农迎春贺卫国覃觅邓国琴席战强蓝柯讲师22人蓝哲申宾普列文韦杨波欧造杰唐艳林陈代云莫帆刘磊黄猛韦璇秦玮鸿甘卓廉周佐霖刘雨,过欧阳珍彭裕丹牙运豪罗金发周淑婷覃永县袁志,红助教6人韦志巧黄艳邓荫金温雅石宁韦柳银建军男,仫佬族,广西罗城人,现任河池学院党委书记,教授,中文专业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导师。长期在中文系进行《美学》、《文学概论》课的教学,是多项自治区级、校级科研项目的负责人、自治区重点建设学科(文艺学)负责人。多年来,担任主编、副主编,出版书籍十余种,撰写各类文章五十余篇。海虑太男,汉族,教授,广西天峨人,硕士研究生导师。陈祯伟男,汉族,1944年10月生,原籍广西融安,1990年后历任河池日报社总、社长、党组书记,直至2004年10月退休。1992年获新闻序列主任(副高)职称,2004年受聘为河池学院中文系新闻学专业常驻教授。曾在区内外报刊发表消息、通讯、评论等新闻作品数百篇近百万字,有13件作品获省级以上一等奖。同时,还有诗歌、散文、杂记、文学评论等二百多篇(首)在各级报刊发表。2003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浪溪江寄情》。新闻论文代表作有《重视高新技术在地市报新闻采编中的应用》(发表于《新闻战线》,获中国地市报第三届优秀新闻论文一等奖)、《党报文艺副刊之别于文艺期刊说》(在全国报纸副刊年会上宣读,获全国副刊优秀论文三等奖,后被广西《新闻潮》杂志、新彊《新闻界》杂志同时采用)、《新闻学之职业教育》(发表于广西《新闻潮》,获广西优秀新闻论文三等奖)。在任教期间,主编了《实践的足迹----河池学院学生新闻作品选评》补充教材(30万字,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温存超男,汉族,1952年7月生,广西宜州人,教授,河池学院教务处处长。毕业于广西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先后结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文艺学骨干教师进修班、广西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研究学者班、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曾参加广西高等教育考察团考察北欧四国。为河池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河池学院学报》编委、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广西文艺理家协会会员、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会员、广西写作协会常务理事、广西先进文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主讲《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中国当代小说研究》等课程。主要从事中国当代小说和广西新时期文学研究及桂西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研究。出版有学术专著《秘密地带的解读――东西小说论》1部,主编《广西新时期文学作品选读》、《本土文学的解读与阐释》、《南方故事》等著作和教材5部,先后在《南方文坛》、《小说评论》、《电影评介》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并发表文学作品近百万字。主持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建设研究基地“桂西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资源研究基地”;作为方向负责人之一参与广西高校重点建设学科“文艺学学科”和重点建设实验室“文学写作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高素质、多能性写作人才培养教学团队”骨干教师、院级重点学科“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主持完成省级教改项目1项;现参加在研省级教改项目3项、厅级科研项目3项。先后获河池学院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广西高校教育教学优秀论文二等奖、广西高校区级教学成果三等奖、“写作杯”全国指导一等奖、第七届广西文学评论奖三等奖、2009年“丹泉杯”《南丹文学》年度文学评论奖等奖项。先后20余次被评为院级、地市级先进个人。谭为宜男,汉族,1956年出生,湖南茶陵籍,河池学院教授,中文系主任。北京大学访问学者,师从温儒敏教授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广西写作学会常务理事,广西先进文化发展促进会常务理事,广西语言文学学会理事,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会员,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会员,河池市B类园丁工程导师,广西文学杂志社驻河池学院联络站站长,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学术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鲁迅研究。出版专著《戏剧的救赎——1920年代国剧运动》(2009.10人民日报出版社),被专家认为“是当前中国现代戏剧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收获”,合著学术著作2部,参编教材4部,主编大型辞书《诗词名句谚语俗语歇后语名人隽语分类辞典》(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7年4月出版,98.6万字),主编、副主编文集4部,参编多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四十多篇,论文多篇获自治区、地区、院级论文奖,或人大报刊资料复印中心全文转载。有多项主持或参与的科研课题获奖,在北京大学访学期间,获得北京大学授予“创新成果奖”。擅长主持、演讲和朗诵,担任过多场大型晚会的总撰稿和主持人。业余爱好文学创作,有小说、散文、杂文、诗歌发表于多种刊物,并有小说、诗歌作品获奖。龙殿宝仫佬族,1946年生,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人,曾当过农民,做过教师,任过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文化局副局长、兼任县文联副主席。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理事、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五、第六届副主席(任期1995~2007年),广西作家协会会员、河池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2009年5月被选为广西民俗学会副会长。供职于河池日报社,主任。曾任河池日报社副刊部副主任,主任,河池日报社编委。已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凤凰的故乡》、《弹铗长歌》;专著《仫佬族文学史》,此书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之一,1993年荣获广西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诗集《走在秋的景深里》;民间故事集《仫佬族民间故事选》。主编有歌谣集《仫佬族古歌》(2009年获“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全国刘三姐文化研讨会论文集》。还参与《仫佬族的历史与文化》、《广西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等书的撰写。《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仫佬族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为副主编,并撰写其中讲唱类部分条目和起草序言。《仫佬族20世纪文学作品选》、《红水河新歌》、《公民道德歌谣》等书为副主编。此外,还有新闻、散文、杂文、诗歌、文艺短评、报告文学、通讯、民族文化研究论文等作品发表和收入各种图书。并有不少作品获全国及广西新闻、副刊作品奖。1988年10月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民委和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颁发的“参加艺术科学国家重点研究项目文艺集成志书编纂工作纪念奖”;1991年7月被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委员会评为“国家艺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编纂工作先进工作者”。学术研究“红水河文化研究中心”是于2004年3月由河池学院下文成立的一个隶属于学院的文化研究机构。红水河流域各民族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包括文化的起源、历史演变及未来发展;各民族与自然环境的冲突与调适;各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红水河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红水河文化研究中心”旨在深入挖掘红水河流域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对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进行研究、整理和保护,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旅游业开发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通过组织研究活动,培养我校文科方面的科研队伍,提高科研水平,尽快推出科研成果,以迎接升本后的评估。该机构由覃乃昌、廖明君为学术委员,银建军为中心主任,蓝柯、温存超、谢铭(常务)、覃勇荣、施铁靖为副主任、韦杨波为秘书,成员以本校教师为主,吸收校内有志于从事民族文化科学研究并具备一定科研能力者参与。“红水河文化研究中心”经研究决定拟定以下16个研究方向:1、仫佬族文化研究;2、毛南族文化研究;3红水河歌谣研究;4、红水河铜鼓文化研究;5、红水河流域自然崇拜研究;6、红水河流域史诗研究;7、红水河民族革命史研究;8、红水河民族服饰文化研究;9、河池作家论;10、少数民族节庆文化研究;11、红水河旅游文化研究;12、红水河的生态文化研究;13、红水河稻作文化研究;14、红水河地名文化研究;15、宜州刘三姐文化研究。在红水河文化的熏陶之下,桂西北这块神奇的土地孕育了一代代知名作家,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周钢鸣、曾敏之、肖甘牛、包玉堂、潘琦、蓝怀昌、聂震宁、宋安群、李果河、常剑钧、任君、梅帅元、杨克、鬼子、东西、常弼宇、黄佩华、凡一平、蓝阳春、蓝汉东、韦俊海、钟纪新、何述强、黄土路、潘红日、韦佐等用他们杰出的作品,一次又一次地把桂西北文学的力量推向了中国文学的前沿。其中,肖甘牛收集整理的《刘三姐》家喻户晓;杨克、梅帅元提出的“百越境界”成为寻根文学的先声;东西《没有语言的生活》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打破了广西继《彩云归》之后18年无人问津全国大奖的尴尬局面;鬼子《瓦城上空的麦田》频频获奖;凡一平的小说《寻枪》、《理发师》在改编成电影后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河池学院历来重视文学人才的培养,积极主动地和文坛交流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培养了东西、凡一平、何述强、黄土路、王卓等一大批作家,杨合、费城、牛依河、谭壮满等也逐渐成为桂西北文学的新生力量。民间刊物《南楼丹霞》目前已成为广西最重要的文学阵地之一,受到广西文学界瞩目。“河池学院文学现象”越来越成为广西文学史绕不过去的重要概念之一。为了全面、系统地对桂西北文学进行整理和研究,繁荣广西文学事业,使河池学院成为桂西北文学研究的中心和基地,将桂西北文学推向全国,在院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桂西北文学研究所于2005年4月挂牌成立。桂西北文学研究所直属中国语言文学系,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30余人,办有学术信息刊物《桂西北文学信息报》,建有桂西北作家资料库。我们热烈欢迎有识之士加盟和指导工作。组织机构1、桂西北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银建军、李果河、韦秋桐、蓝柯、谭为宜2、所长:席战强(兼)副所长:陈代云、李琨(常务)课题获奖情况1、以韦启良教授作为课题负责人,温存超、谭为宜、农迎春、李琨为组员完成的课题《中国现当代文学重点课程建设》获2004年院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以谭为宜副教授作为课题负责人,彭裕丹、陈志学、覃觅、韦庆木为组员完成的课题《面向壮族学生快速推广普通话的教学模式研究》获2004年院级教学成果三等奖。3、以蓝柯副教授为课题负责人,谭为宜为组员完成的课题《新<语文课程教学论>程建设及运用》获2004年院级教学成果三等奖。4、以彭裕丹作为课题负责人,欧阳珍、罗利菁为组员完成的课题《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获2004年院级教学成果三等奖。